海嘯早期被稱為潮波(Tidal Wave),主要是因為其週期較一般的波浪長,被認為與潮汐有關,但後來經研究後,發現它跟潮汐的共同點只有一種,就是它們都是屬於淺水波(即波長遠大於海水深度),而海嘯跟地震卻有很密切的關係。雖然海嘯有一陣子被稱為地震海波(Seismic Sea Wave),但還是無法完全涵蓋其可能範圍。任何大量而快速的海底地殼變動造成大量能量在海水中傳遞,都被歸類為海嘯,因此科學家特意找一個特殊的名詞來形容海嘯,或許是因為日本海嘯較多,日本人的稱法─「津波」(Tsunami)遂被選為海嘯的新名詞。「津」的原意為船着場,有港口的意思,「津波」即指港口內的大波浪,雖然不如中國人所稱的「海嘯」來得貼切,但足以用來與其它的海浪作區隔。自此以後,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大浪,就不被歸類為海嘯了,例如錢塘江河口每年在大潮時,因河口底部阻力大,造成表面潮水湧上,形成數公尺的潮高,往往造成災害,這類的災害已不被認為是海嘯所造成,而被稱為湧浪(Tidal Bore Wave)。...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