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利用地震資料來探討多項地球科學的現象,包括地震、火山、山崩、活動斷層及隱沒作用等等。最近十餘年間,本人主要研究的興趣著重在台灣的兩個活火山(大屯火山群與龜山島)。根據最近我們發表的有關台灣火山之研究論文,不僅開啟研究台灣活火山的新紀元,同時也繼續執行(與規劃)多項整合計劃,期望對台灣火山學術研究與防災應用都有更大之貢獻,以下僅針對最近幾年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簡要說明。
1. 民國100年我們順利地建構大屯火山觀測站(TVO),最主要目標是期望能達到未來火山噴發前的預警功能,藉以降低任何的火山衝擊。一般而言,透過仔細的科學監測方法,火山噴發前常會發現一些前兆,例如火山地震巨量增加、火山氣體的組成與濃度改變、地表地形的變化與地溫的增高等,常常可以提供有效的數據來評估火山噴發的地點、時間與大小。
2. 成功發展一種全新的方法來偵測深部的殼岩漿庫的存在,主要觀念是利用地震橫波無法於岩漿庫內液態物質傳遞之物理特性,加上地震縱波也會明顯的減少之雙重特性,順利地先後在大屯火山群與宜蘭的龜山島都發現岩漿庫存在的事實(Lin, 2016; Lin et al., 2018b)。因此證明大屯火山群與宜蘭的龜山島都是活火山,未來火山再度噴發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為了進一步確認大屯火山岩漿庫之位置與形貌,成功設置台灣陣列,並分析巨量台灣與全球地震資料,仔細逆推地殼構造速度特性,不僅再次證實大屯火山群有岩漿庫存在的事實,同時獲知岩漿庫深度與幾何形貌(Huang, Wu, Lin et al., 2021)。
3. 全球首次觀測到類似心跳的地震活動(Lin, 2017b)與長期安靜火山地區之火山通道(Pu, Lin* et al., 2020b)。這些特性不僅充分顯示大屯火山群火山活動依舊非常的活躍,並且提供評估未來噴發可能的路徑。
4. 大屯火山群觀測的地鳴,充分顯示未來蒸氣爆炸的可能性(Lin, 2017a; Lin et al., 2018a)。雖然蒸氣爆炸的衝擊通常沒有比岩漿噴發造成的損害嚴重,但是蒸氣爆炸發生的機率可能比較高。因此推估大屯火山群未來除了應注意岩漿噴發之可能性,同時也要評估蒸汽爆炸造成之衝擊。
5. 利用地震波傳遞低速的特性與其他地球物理觀測結果,我們在大屯火山地區極淺部地殼中(0.5-2.5公里),發現到一個大型的火山熱液儲存帶(Lin et al., 2020),可以提供未來地熱發展重要的評估參考。
6. 利用地震波的散射現象,在台灣北部地幔偵測到全球首次發現的貫入體(Diapirs)。並且因為這些貫入體都是位於大屯火山群或龜山島的岩漿庫下方,大約在60到95公里的地慢中,推斷這些貫入體可能與岩漿生成的過程有關。這項新的發現提供改革式觀念,重新來討論隱沒作用下岩漿形成的可能來源與機制(Lin et al.,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