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所內專區

::: 首頁/所內專區 - IES活動記錄/2024-09-13~14 集集地震廿五週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4-09-13~14 集集地震廿五週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4-09-13~14 集集地震廿五週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4年象徵集集地震已經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值此廿五週年之際,我們希望全面盤點與地震相關的諸多議題,涵蓋科學、工程、災害防救與社會制度等面向。不同於過往幾次的集集地震紀念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將各議題巧妙交錯,不分門別類,使與會者皆能深入了解其他領域的進展,從而促成跨領域的深度對話,真正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本次會議的成果斐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促進四大領域的跨界交流:此次會議集結地震科學、地震工程、災害救助、社會制度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透過歷史脈絡的梳理與專業知識的普及化,他們將自身領域的專業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並在討論中提出精闢見解。這樣的安排猶如百家爭鳴,不同領域的觀點碰撞出新的火花,為地震相關議題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與解決之道。

2. 國際經驗的借鑒與交流:本次會議中,來地震多發國家的專家們分享了他們這些在面臨災害時的經驗與因應之道,讓我們能夠吸取他國的成功經驗,並將其內化為本地的策略。比方說,美國西北部Cascadia 隱沒帶雖有發生規模9地震的潛在風險,卻面臨長時間無震而民眾無感的問題,因此CRESENT (Cascadia Region Earthquake Science Center) 就透過許多創意性的方式來提升民眾對於地震風險的感知;紐西蘭專門針對防災意識的溝通方式與社會心理進行研究,以找出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日本對於災後遷村進行長時間的追蹤,以從實證的角度來了解遷村政策的效果與長時間的影響。除了這些國外經驗分享外,本次會議中也驚喜地發現,台灣在過去廿五年間的進步不容小覷,已經成為國際間災害防救的典範之一,部分政策與措施不僅具有前瞻性,更成為全球地震防災領域的參考指標,展現出台灣經驗的獨特性與價值。

3. 盤點過去,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台灣的專家學者們在會議中梳理了過去25年來在法制、災害防救機制與科技上的重大進展,包括是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建立、防震結構技術創新、公有結構物補強策略、以及台灣地震模型的建立等方面,都為台灣減災與防災作出了卓越貢獻。展望未來,建立防災韌性的社會成為關鍵目標,包括持續推動韌性社區、防災士以及台灣社區緊急應變隊;應增加長期追蹤研究的量能以對政策效度進行有效評估;發展無人機結合機器學習的震後災損檢測、建築物數位雙生以及建築物黑盒子等技術,進一步強化防震建築的效率;跨領域合作的深化將推動耐震補強與溝通策略的創新;探討海域活動構造與複雜構造交互引發巨大地震的潛在風險等。

本次會議網站:https://chichi25.earth.sinica.edu.tw
活動相簿
2024-09-14
點擊查看
2024-09-14
2024-09-13
點擊查看
2024-09-13